2025年,中國無人配送車市場正迎來爆發式增長,預計到2030年,無人駕駛物流車市場規模將達到2634億元,是2025年的5.4倍。2025年的猛增,不是偶然。成本下降、技術成熟、政策支持和完善的供應鏈網絡,為無人配送車的規模落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本斷崖式下降推動了商業化進程,無人配送車的價格從2018年的20萬元一路下降至2025年的最低2萬元左右。政策紅利也正在持續釋放,截至2025年6月,全國超100個城市開放無人物流車路權試點(如北京、深圳、濟南等),支持無人物流配送車輛規模化上路;交通運輸部《“人工智能+交通運輸”實施意見》已完成征求意見并即將出臺,預計會重點支持自動駕駛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場景應用也在不斷突破。在社區、園區等封閉場景,無人配送已實現常態化運營,深圳已推動16條跨區干線保持常態化運行,陽泉成為全國首個全域開放自動駕駛的地級市,其無人配送車每日可完成超萬件快遞的網點至驛站運輸。這些進展標志著無人配送車正從封閉場景的“舒適區”邁向更復雜的城市道路環境。
作為全國無人配送車的頭部規模落地城市,截至2025年8月底,深圳的功能型無人車上路總量已經突破800臺,其中無人物流小車超過了400臺。那么隨著無人配送車規模落地的加速,對于具體的使用者來說,無人配送車到底好不好用呢?
實際應用表現:效率與穩定的平衡
傳統人工配送從備貨到出發需30分鐘以上,引入無人車后,依托“快遞員提前備貨、無人車送完即回、到即裝貨發車”的高效模式,將該環節壓縮至10分鐘以內,訂單周轉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電車資源走訪了深圳幾個使用無人配送車的快遞網點,目前快遞網點的無人配送車基本上配備1-2輛。某中通網點的無人配送車體積與傳統微面車相當,單次可承載500-600件貨物,每日早晚各出車一次,覆蓋該網點附近的20多個社區。最重要的是,該車自投入使用以來,即便在雨天等復雜環境中也可以正常運行,從未出現故障。
應對業務波動的彈性能力成為無人配送車的另一大優勢。某順豐網點只在促銷高峰期將無人車作為運力補充使用,其根據訂單的波動靈活調整,在訂單并不多的情況下不使用,當網點的快遞員忙不過來的時候則使用無人配送車,可以有效緩解如電商大促、節假日期間的用工荒難題,某快遞網點的快遞員講到,”所以也不怎么擔心無人配送車會取代我們,目前來說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是個好幫手,對我們來說,效率更高了。“
不難看出,對物流運輸端而言,無人配送車的落地不僅有效緩解了峰值運力壓力,更從周轉時效、資源利用率、人力協作等多維度,推動配送體系效率的系統性提升。
從落地到普及:如何從理想邁向現實?
這幾個小網點是無人配送車運營的縮影。無人車在固定線路上長期運營的經濟效益可觀。更重要的是,當無人車接管重復、高強度的固定路線運輸后,快遞員得以轉向更復雜的上門件派送和客戶交互服務,這種人力資源的再分配大幅提升了整體服務價值。
電車資源了解到,除了頭部物流企業外,中小型物流企業也在積極擁抱無人配送車,部分無人配送車經銷商還面臨客戶排隊等車的情況。
然而,盡管目前無人配送車目前僅是對接網點和快遞站的接駁作用,但是用戶的期待遠不止于此。要大規模推廣,不能僅限于園區等封閉場景,更大更廣的上路才是無人配送車規模化的重頭戲。
好用到常用仍需要跨越多重的壁壘。
一方面,公眾接受度仍是挑戰。不少人擔憂無人車可能帶來失業、交通擁堵及安全隱患,社交媒體上亦常出現無人車卡頓、碰撞的案例,進一步加劇了輿論疑慮。另一方面,服務能力存在斷層。當前無人車仍難以勝任送貨上門等個性化需求,與用戶期待的最后100米服務體驗仍有差距,這成為其推廣路上的一大短板。
結語
不止末端配送,無人配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進物流的各個層級,從礦區和港口的自動駕駛重卡,到城配的無人輕卡,再到社區街角的無人配送小車,它們在不同場景中驗證著效率與成本的下降空間,展現出規模化應用的巨大潛力。
然而,規模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從好用到常用,無人配送車的價值在于送達,而不是無人,本質需要適配用戶的真實需求,要落在“是否更快、更穩、更貼心”這一根本問題上,才能走向民生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