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港股IPO市場鑼聲不斷。
根據港交所披露,截至8月末,2025年已經有56家公司通過IPO在港上市(不含S-PAC、由GEM轉主板及介紹上市),合計募資總額超過1344.66億港元,超過去年全年,同時較去年同期激增578.64%(1146.52億港元)。
與此同時,申請港股IPO的企業數量也在快速增長。9月初,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表示,港交所正處理超過200宗上市申請。
而這其中,有近半數為科技企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截至8月底,有12家特專科技企業通過第18C章節公開遞交申請。這些申請涵蓋視覺智能、智能駕駛和機器人等科技領域。
根據物流進化TransLog的統計,這200多家排隊IPO的企業中,聚焦到物流領域一共有15家,并且,同樣是以科技為主的企業IPO陣容最大,數量達到9家。
如智能駕駛、物流機器人、倉儲自動化等各物流科技細分領域企業,包括希迪智駕、易控智駕、優樂賽、中鼎智能、斯坦德機器人、凱樂士科技等。
可以看到,物流科技類企業正扎堆沖向資本市場,港股正是他們的首要上市目的地。
隨著香港聯交所進一步簡化審核流程、放寬上市條件,以及上市“科企專線”等政策新措施落地,國內物流科技企業赴港IPO的“后備軍”,預計還將擴大。
那么,下半年哪些企業有望率先上市?又會有哪些企業向港股IPO沖刺?
“六鑼齊鳴”盛況上演
香港IPO市場緣何火熱?
時間拉回到兩個多月前。
7月9日,國內倉儲ARM(自主移動機器人)領先企業極智嘉在港上市,成為“全球倉儲機器人第一股”。此前,極智嘉曾于2024年12月16日、2025年6月16日先后兩次遞表港交所。
根據公開信息披露,極智嘉本次IPO最終發行1.614億股H股,行使了15%的超額配售權。其中,香港公開發售獲133.62倍認購,國際發售獲30.17倍認購。
極智嘉的認購火爆和上市火速,也讓國內智能物流裝備賽道重新熱了起來,受到更多關注。
上市以來,極智嘉股價“節節攀升”。截至9月19日收盤,極智嘉股價25.16港元/股,相比上市首日的16.8港元/股,漲幅近50%。目前其總市值336.4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0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極智嘉上市這天也是香港交易所大廳史上最擁擠的一天:首次上演六鑼齊鳴的盛況。
那么,對于極智嘉這類物流科技企業,香港IPO市場為何有如此吸引力?
一方面,2024年4月“九項措施”推出,從嚴監管A股IPO以來,A股IPO節奏明顯放緩。而港股上市制度近些年持續改革深化,IPO審核時間逐步縮短,尤其是針對科技類IPO企業,允許暫未盈利企業上市。
這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即是港交所去年9月對“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條件的再度放寬。不僅下調了市值門檻,還于今年5月推出“科企專線”,允許保密申報和同股不同權架構,進一步提升上市便利性。
另一方面,出海及國際化業務拓展,依然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主旋律。而港股上市可幫助企業提升自身品牌的全球化競爭力,同時,更加便捷地開拓海外融資市場。對于國際投資者而言,港股正是投資中國市場的一扇窗口。
拿極智嘉來說,錨定全球市場,正是其選擇港股上市的重要原因。2016年,極智嘉正式走向海外市場,次年海外市場收入占比就開始超過國內市場;2022年以后,極智嘉海外營業收入占比超過70%。招股書數據顯示,2024年,其亞太市場、美國市場和歐中非市場收入合計占比72.1%,在全球40個國家擁有逾800家終端客戶。
?市場環境優化、政策支持,以及企業“出海”需求下,內地科技企業赴港IPO的速度正在加快。
物流領域誰在沖刺香港IPO?
智能物流裝備企業占四成
目前,港股IPO“后備隊伍”還在擴大。
根據物流進化TransLog的統計,除了7月已經上市的極智嘉之外,今年以來有15家物流領域企業遞交港股IPO申請(包括重新申請)。
從細分領域分布來看,排隊IPO的這15家企業中,有9家都是物流科技類企業,并且智能物流裝備企業最多,達到6家,占比四成;其次是自動駕駛領域企業。
近些年來,人工智能、物聯網、新能源等新興技術的進步,以及物流降本增效需求的提升,推動著越來越多的智能化裝備企業開始走向“臺前”。他們憑借差異化場景需求,形成制造、消費電子、倉儲等不同的細分賽道競爭優勢,并誕生出龍頭企業。
如蘇州優樂賽專注于一體化可循環包裝方案和共享租賃運營,主要服務全球各大汽車零配件供應商。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末,優樂賽管理超過140萬個循環容器,包括大型可折疊周轉箱、小型周轉箱、金屬器具等。
按2024年收入計,優樂賽是中國循環包裝服務第二大提供商。2024年,其循環包裝服務、共享運營服務及汽車共享運營服務分別占中國整體物流包裝解決方案市場的6.4%、2.4%及1.0%。
(素材來源:優樂賽招股書)
中鼎智能分拆自A股上市企業諾力股份,為諾力股份智慧物流系統業務板塊下的控股子公司。2012年,成立3年的中鼎智能捕捉到新能源行業的爆發趨勢,開始展開與新能源公司的合作,此后逐步嶄露頭角。
根據招股書資料,按2024年收入計,中鼎智能在中國智能場內物流解決方案行業中排名第四,在中國新能源鋰電池領域智能場內物流解決方案中排名第一。其客戶主要來自新能源領域,2022年-2024年新能源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別達到約76.8%、77.1%和75%。
仙工智能則是一家以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智能機器人公司,通過平臺向下游集成商、終端客戶提供“控制器+軟件+機器人”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背靠智能機器人市場的政策發展機遇,其機器人業務占比持續提升,整體營收大幅增長。2022年至2024年,仙工智能的機器人業務實現營收分別為1.03億元、1.49億元、2.36億元,營收占比55.6%、59.8%、69.5%。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自動駕駛商用車。
諸如煤炭、礦石等大宗運輸場景,由于路線封閉、作業規律、智能化轉型需求高,被視為自動駕駛技術能夠率先商業化落地的理想場景,自動駕駛礦卡也成為其中的熱門細分賽道,如易控智駕、希迪智駕皆是該賽道的頭部企業。
易控智駕成立于2018年,就在其遞表的前一天,剛剛完成超4億元D輪融資,歷史融資額累計達12.95億元,估值48億元。
招股書信息顯示,截至2025年6月18日,易控智駕已部署一支由逾1400輛無人駕駛礦卡組成的車隊,全球最大。其中,目前為止,易控智駕在全國多地礦山實現超450臺純電無人礦卡常態化運行,該數量占全國純電無人礦卡總保有量的60%。
希迪智駕則由“大疆教父”李澤湘于2017年創立,成立至今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5億元,最新一輪投后估值達到90億元。
希迪智駕的核心產品自動駕駛礦卡,目前也已實現規模化應用,截至2024年年底,已向客戶交付143輛自動駕駛礦卡及60套獨立自動駕駛卡車系統。今年4月,希迪智駕向中國能建易普力批量交付36輛無人礦卡。
多數企業未盈利
5家企業以18C章申請上市
不過,業績表現上來看,上述9家排隊赴港IPO的物流科技企業,僅2家實現盈利——中鼎智能、優樂賽于2024年分別實現凈利潤8862.6萬元、5074.1萬元。
另7家企業尚未實現盈利,且年虧損達數億元的占多數。
這其中,希迪智駕、易控智駕虧損規模最大,分別為5.8億元、3.9億元。
上文提到,兩家自動駕駛企業都已經實現產品商業化落地,從場景需求來看,市場前景也足夠好,但依然處于虧損狀態。虧損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發成本投入高且產品不成熟,市場還尚處于培育階段。
而聚焦到智能物流裝備領域,卻是一片紅海。
伴隨技術越來越成熟,電商爆發式增長、成本上漲等因素的綜合推動下,物流產業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倉儲、園區等場內操作環節,智能物流裝備的滲透率極速提升。
到今天,智能物流倉儲裝備行業參與者眾多,競爭激烈。這也導致企業普遍面臨業績承壓,盈虧平衡實屬不易,盈利更難。
比如凱樂士有三大核心產品線——多向穿梭車機器人(MSR)、自主移動機器人(AMR)以及輸送分揀機器人(CSR),按2024年的收入計,其是中國前五大綜合智能場內物流機器人公司之一。但凱樂士多年來持續虧損,2022-2024年年內虧損分別為2.1億元、2.42億元、1.7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凱樂士發展至今已先后完成6輪融資,順豐既是其股東也是客戶,持有8.46%股權。
短期盈利難的現實下,“第18C章”成這些企業的上市快車道。
2023年3月31日,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第18C章)正式生效,此規則為“特專科技”公司提供新的上市途徑。這一規則允許無收入、無盈利的特專科技公司也可以來港上市。
按照上市規則釋義,特專科技公司是指主要從事(不論直接或通過其附屬公司)特專科技行業可接納領域內的一個或以上的特專科技產品的研發,以及商業化及/或銷售的公司。
2024年8月,香港聯交所就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要求再做優化,將IPO市值門檻下調20億港元,即,已商業化公司(年度收入至少達2.5億港元)降到4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年度收入未達2.5億港元)降至80億港元。
今年5月,港交所正式推出“科企專線”,為18C特專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詢服務。同時,港交所優化上市制度,允許這類企業保密遞交上市申請。
上述9家“準IPO”企業中,希迪智駕、仙工智能、馭勢科技、斯坦德機器人、翼菲智能5家都是以18C章特專科技公司申請上市的企業。
可以看到,這5家以18C章遞表的企業,2024年收入均超過2.5億港元,達到商業化門檻;IPO成功,需要市值滿足40億港元。
但需要提醒的是,5家公司過去一年的收益僅在2.7-4.5億港元之間。也就是說,都是剛剛到達商業化門檻,便沖刺上市。
由此來看,這些企業在商業模式和盈利路徑上依然有不穩定風險,港股IPO遞表只是第一步,通過聆訊或許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根據港股IPO規則,遞表6個月后,上市申請若未處理即過期。整體來看,上述9家排隊赴港IPO的物流科技企業,均是在上半年遞交申請。最早的遞表日期距今已過去4個多月。這也意味著,誰能率先通過聆訊或在下半年見分曉。
當下的物流智能化,已不再是簡單的裝備或工具替代,而是進化為一場物流全生態的模式變革。與此同時,面對AI技術的快速升級,具身智能機器人成為智慧物流領域的關注焦點。未來的港股IPO市場,將會迎來更多優秀的物流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