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國際陸地港出口貨物查驗場2024年8月1日正式封關啟用。在這一設施啟用將滿一年之際,《環球時報》記者實地探訪這個位于雪域高原的國際物流樞紐。
走進國際陸地港海關監控中心,《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巨大的電子屏幕上,一輛滿載貨物的汽車正駛入智能查驗區。經過系統自動識別、精準比對,短短2到3分鐘,通關查驗流程就能高效完成。“我們應用的是國內目前最先進的海關智能查驗系統,過去通關需輾轉數日,如今當天就能完成轉關,物流成本也大幅降低。”日喀則海關綜合業務科副科長次仁措姆向記者介紹說,這一集報關、查驗、轉運、裝卸、存儲、集拼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設施,如今單日可保障300輛出口貨物車輛的查驗業務,成為西藏對接南亞市場的關鍵樞紐之一。
圖為西藏日喀則國際陸地港海關監控大屏。李迅典 攝
通過“查驗場+保稅倉”
拓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
在西藏自治區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格局中,日喀則國際陸地港占據著重要地位。國際陸地港距城區5公里,交通優勢明顯:半小時可達日喀則機場,拉日鐵路客運站、貨運站坐落其中,可快速通往吉隆、樟木、里孜等重要口岸。
作為西藏面向南亞開放的橋頭堡,國際陸地港整體規劃包含核心區、產業區、配套區三大片區,形成“港—產—城”三區聯動發展格局。“西藏是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打造日喀則國際陸地港有助于進一步面向南亞擴大開放合作。”日喀則國際陸地港(經開區)管委會黨工委副書記、副主任李世華告訴記者,“2015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后,樟木口岸中斷通關長達4年。國際陸地港的建成,能確保南亞開放通道的韌性與穩定性。目前,我們主要面向南亞,輻射印度、緬甸、不丹等國家。”
為進一步提升國際陸地港輻射能力,日喀則海關加速保稅倉庫建設,通過“查驗場+保稅倉”,拓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2025年5月13日,日喀則成優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通過跨境電商B2B直接出口模式,成功出口一批百貨商品,這標志著日喀則海關轄區企業跨境電商業務實現歷史性突破。
國際陸地港基礎設施投入也在持續加碼。截至2025年6月,陸地港累計開工建設基礎設施項目54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7億元,涵蓋水、電、路、訊等關鍵領域。這些“硬支撐”為口岸高效運轉奠定了堅實基礎。
出口商品從家具、服裝轉向新能源汽車、鋰礦
7月份正值日喀則國際陸地港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上個月,國際陸地港的貨運量達到了246噸,貨值525.7萬元。在國際陸地港的貨運產品中,新能源汽車是最大亮點之一。2025年3月1日,首趟滿載150輛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班列從陸地港啟程駛向尼泊爾,貨值達2593萬元。一個月后,又一列裝載186輛新能源車、貨值超3200萬元的班列成功發出。
數據顯示,2024年經吉隆、樟木口岸出口新能源汽車11718輛。2025年一季度陸地港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2842輛,西藏已成為中國對尼泊爾新能源汽車出口的主要通道。
“東南亞、南亞國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僅尼泊爾年銷量就達2000—3000輛。”日喀則成優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旦增南加介紹說,“陸地港出口商品正從傳統的家具、服裝、家電等,轉向新能源汽車、鋰礦、太陽能產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陸地港物流效率持續提升。“傳統海運從寧波港到南亞需40多天。”李世華對比道,“現在依托公路、鐵路聯運,10至15天即可抵達,且平均每個集裝箱成本下降近2000元。”
數據顯示,2025年1—5月,西藏已開行南亞公鐵聯運班列5列,申報貨物58票,貨重1022噸,貨值6600萬元。
隨著拉薩貢嘎國際機場國際貨站投運,“空陸雙樞紐”現代物流體系全面成型。4月27日,首批搭載74件跨境電商貨物的航班通過國際貨物查驗進入拉薩綜合保稅區,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全新通關模式。
藏香、氆氌等西藏特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日喀則國際陸地港的磁吸效應,正為西藏培育出全新的產業生態。截至2025年6月,陸地港累計注冊企業152家,涵蓋現代物流、食品加工、建材、生物醫藥、供暖供氧、清潔能源等多元領域。累計落地招商引資項目52個,其中43個已開工建設,完成投資32.78億元,帶動就業2369人。
在產業布局上,國際陸地港以出口貨物查驗場為核心,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口岸服務和產業配套等,同時培育生物醫藥、特色健康食品、清潔能源等特色產業。查驗場啟用以來成果顯著:累計查驗出口貨物67票,其中跨境電商出口6票,貨值6855.2萬元。這些出口商品除新能源汽車外,還有藏香、氆氌等西藏特色產品也通過跨境電商新渠道走向南亞市場。
“當前經陸地港出口的手工藏毯主要銷往新加坡和美國。”旦增南加向記者補充道,“依托在建的保稅物流倉庫,相關企業未來可實現本地保稅直通出口,徹底告別往返拉薩綜保區或內地保稅區的奔波。”這一創新模式也幫助西藏特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依托公鐵聯運體系,港口正加速打造‘陸邊陸港聯動’新引擎。”李世華表示,日喀則國際陸地港力爭2025年社會物流總收入突破5000萬元。
在日喀則國際陸地港,藏族貨車司機桑珠正在檢查他的“新座駕”。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是桑珠第一次開中歐班列貨車,“今年我換了新車,從原來的9米6換成這輛13米長的大車,剛好趕上國際陸地港啟用后的第一單中歐班列運輸,以前跑貨運手續雜、耗時長,現在完全不一樣了,今天在陸地港做完查驗,直接把車停到指定車位后我就能安心睡覺了,明天清早出發前往樟木口岸,再也不像以前要連夜排隊辦手續了。”桑珠說。
日喀則國際陸地港以貨物查驗區為核心載體,山東、浙江、廣東等地的貨物,經日喀則出口至尼泊爾、印度等國家,形成“區外集貨—日喀則查驗—口岸出境”的高效供應鏈。李世華總結道,“它顯著提升了區域對外開放和經貿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