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配送車的法律身份,就像“戶籍待定人口”:不是機動車,不是非機動車,不是行人,也不是狗。
沒人知道它是誰,自然也沒人愿意給它發牌照。
清華大學李克強院士稱,無人配送是最容易產業化的智能交通場景,如今已到“破局臨界點”——這聽起來像老中醫開的方子:穩、準、不激動。
但產業界都明白,這“臨界”背后是個信號:再不突破,可能就要被卡死在線外了。
最成熟的技術,最模糊的身份
2025年的夏天,在AI重塑交通產業的進程中,“無人配送”悄悄站上了產業化浪潮的前沿。它不再只是科技展館里的展品或園區里蝸行的實驗,而開始頻繁出現在街頭巷尾、快遞末端,甚至農村郵路上。
近日,一場不對外公開的閉門研討在北京低調舉行,圍繞的話題不是AI炒股,也不是元宇宙,而是已經在大街小巷悄悄跑起來的——無人配送車。
沒有刷屏式推廣喧嘩,但從出席陣容來看,不少行業關鍵角色悉數到場:科研院所、快遞巨頭、智能車企業、城市交通部門和法律專家。
與會者來自清華、美團、蘑菇車聯、新石器、九識智能、主線科技等企業和機構,也包括北京、深圳、長沙、蘇州等一線城市的政策制定者。換句話說,這個話題,正逐漸進入“正事兒”討論的階段。
這是一場“非典型產業峰會”:沒有投資人熱詞、沒有競品拆解,整整一天,大家都在圍繞一個問題“打太極”——無人配送,怎么才能合法上路?
在過去,技術不成熟是常用借口。但現在,行業頭部玩家普遍認為:技術,早就準備好了,問題出在“你到底是誰”這件事上。
無人配送車的路權,卡在了身份模糊的中間地帶——它不是機動車,卻又比非機動車復雜;它不是人,但要在人行道上走;它不是快遞員,卻得送快遞。
一句話總結:最成熟的技術,擁有了最模糊的身份證。
政策松動了,法規還在猶豫
今年1月,國家有關部門已明確表態,要在物流領域加快推廣無人配送技術,政策層面無疑是支持的。國家郵政局原副司長靳兵指出,無人配送已寫入多項國家級文件,甚至被納入推動物流降本增效的戰略手段。
但“支持”是一回事,“落地”是另一回事。法學院教授們一針見血指出:當前最關鍵的,不是有沒有意愿,而是現有法律框架根本“容不下”這類新物種。
無人車屬于機動車嗎?那得接受一整套《道交法》監管體系;屬于非機動車?但車身結構、電池尺寸、行駛路徑早已超出傳統范疇。立新法?路徑過長,且技術尚在快速演化,貿然立法反而可能“管死”整個行業。
法律專家們幾乎形成共識:無人配送車應當被賦予一個“獨立法律地位”或“過渡性身份”,不能簡單套用舊標準。
而在監管端,最大的問題是“各地標準不一”。有企業代表直言:每開一座城市,就像談一次戀愛——手續繁瑣、流程不一、身份未定,“有時剛拿到通行證,明天就換政策了”。
產業界呼吁:不是非要今天就立法,但能不能先給個“名分”?哪怕是“臨時居民身份證”也行,至少別讓我們連保險都買不了。
這番話贏得會場一陣輕笑,笑聲背后,是沉甸甸的現實無奈。
城市也焦慮:
你跑得快,我怎么兜得住?
無人配送的場景落地,從園區試點已進入“穿街走巷”階段。快遞、外賣、商超、校園、郵政、巡邏、環衛……幾乎所有城市末端服務場景,都在嘗試擁抱無人車。
但政府代表普遍強調:“我們不是不想放行,是怕放行后收不住。”
深圳交通局表示,當前最大擔憂來自城市安全體系。一些無人車制動不穩、算法不完備、感知誤判等問題時有發生。有案例顯示,在雨天誤入積水區、造成快遞全泡,賠償金額不小;也有剎車過急造成后車追尾,責任劃分一頭霧水。
更嚴峻的是,“不打招呼”地跑上主干道、夜間穿越紅綠燈、與行人搶道等情況,已多次出現。這些并非技術無法解決,而是管理機制尚未建好。
城市代表坦言,他們歡迎技術創新,但必須建立統一客服、統一標識、數據接入監管平臺、事故處理預案等完整運營機制。
“我們要防止無人配送成為‘共享單車2.0’——剛熱起來就滿街亂跑,最后政府用垃圾車收場。”一位地方交管代表語氣誠懇。
一句話總結城市端的困境:你跑得快,城市怕兜不住。
產業的現實:商業化可行
路權仍是“第一性原罪”
令人驚訝的是,幾家頭部企業一致認為:從商業模型上來看,無人配送已能閉環。
美團數字生活聯合研究院院長張濤指出,分段履約、人機協同等模式已讓配送成本下降15%、履約時效提升30%。到2030年,行業預計將形成百萬量級無人車需求,帶動500萬個技術崗位。
企業代表表示,他們現在不再擔心“怎么賺錢”,而是擔心“有沒有資格賺錢”。路權、路權、還是路權——所有問題最終都指向這一個詞。
美團、新石器、主線科技等紛紛表示:
已能做到“日均數百單”,但配送車不能上主干道,很多需求無法滿足;
部分城市“試點通行”要走七八個部門,流程像“過年回家要帶身份證、戶口本、村委證明”;
不同地區對車身尺寸、電池規格、停車位置要求不一,像是在打“多選題”;
法律身份不定,出事故保險公司不理賠,導致客戶合作意愿下降。
某頭部企業的副總裁總結得最直白:“我們不是想躺平,是被摁著蹲下的。”
誰先解鎖“合規三件套”
誰就贏在下一場競速
閉門會議沒有輸出決議,也未形成政策白皮書,但它釋放了幾個清晰信號:
無人配送的“黃金窗口期”已經到來,產業在等一個信號;
技術沒問題,商業可閉環,缺的是通行證、身份證和標準合同;
城市不是反對派,但監管機制必須提前設計;
企業不能再等“自發標準”,行業聯盟、聯合倡議必須盡快推動行業規則共建;
立法不宜一步到位,但應有明確路線圖和試點機制。
一句調侃也許最能總結當前局面:
“無人配送車不缺芯片、不缺算法、不缺訂單,就差一個合法身份。這就像一個高學歷的程序員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沒身份證。”
別讓最有希望的賽道
走成最無歸屬的流浪
從清華院士到法學院教授,從快遞巨頭到城市交通官員,這場閉門會并不神秘,但它提供了一個極為真實的產業橫截面。
無人配送正處在“最值得期待”與“最容易被誤解”的交匯處。它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烏托邦,它是一項本就應該進入千家萬戶的公共技術,只是尚未被賦予合法地位。
如果說之前的無人配送是“技術找場景”,那如今的它,已經進入“場景找法律”的階段。
合法上路這一步,不能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