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外賣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已成為連接消費與供給的重要紐帶,既便利了群眾生活,也帶動了餐飲、零售等產業升級。然而,近期外賣領域過度補貼競爭現象,引發了社會對行業健康發展的關注。
商家:悲喜交加
“0元奶茶”的歡呼聲下,巨額補貼的成本令人擔憂。雖然補貼具體分擔比例不同,但商家承擔主要成本是普遍現象: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在微博控訴,“顧客享受到的每10元滿減,平臺只出3元,商家要倒貼7元!”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也反映,門店毫無預警地單日涌入1.1萬筆超低價訂單,商家完全喪失定價權。
中小商家面臨的形勢就很嚴峻。他們沒有大企業的雄厚現金流和供應鏈議價能力,在平臺主導的激烈“內卷”中,既要努力維持產品品質與口碑,又不得不壓縮微薄利潤甚至自掏腰包進行補貼,以換取平臺流量支持。
在靜安區開出三家連鎖品牌咖啡店的王先生惋惜,外賣大戰結束得太早。前幾個月的外賣大戰是他賺錢的“峰值”,最高的一個月利潤翻了三倍。他坦言,賺錢主要靠平臺和品牌方對于沖單量的補貼。
據高盛估計,截止到6月的第二季度,相關外賣平臺的補貼總額就已經高達250億元人民幣。7月加大力度后燒錢更甚,有報道稱,僅7月12日一天,淘寶閃購補貼就超12億。
這場戰斗中,補貼還只是平臺燒錢的一面,直觀可見的紅包背后,營銷開支、運力成本等都助燃了這場燒錢大戰。運力成本方面,據高盛研報,美團七月初的高頻騎手訂單量增長了33%,日均收入提升了111%。公開數據顯示,美團2024年月均有單騎手數量為336萬,高頻騎手月均收入區間為6650元至9344元。粗略計算,每月每人的運力成本恐怕就要增加500—3000元。而民生證券估計,7月即時零售日均訂單同比增長 86.6%,而7月外賣餐飲收入卻只增長了 48.6%,這意味著每單利潤實際上在下降。
這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大牌連鎖進駐外賣平臺,和中小商家“同臺競技”,連鎖品牌紛紛推出大額滿減,中小商家的困境來自平臺、同類商家、消費者的三重擠壓,不斷滾動的單量帶不來實際的營收增長。因此,一旦滿減券的風潮停止,商家們該如何重新回到正常的價格區間,消費者消費習慣與平臺生態的塑造究竟是否可逆,還需要進一步觀望。
外賣補貼大戰暫歇 平臺轉向多元投資
隨著市場監管總局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理性參與競爭,共同構建消費者、商家、外賣騎手和平臺企業等多方共贏的良好生態的同時,這場持續數月的千億級外賣補貼大戰暫時被按下了暫停鍵。
不過,競爭的底層邏輯還在。三家平臺最近的動向,都將顯性的補貼轉化為更多元的投資。
京東宣布啟動七鮮小廚“菜品合伙人”招募計劃,這一模式就是由商家提供菜品配方,七鮮小廚負責開店、食材供應和統一制作;阿里巴巴集團則將旗下的外賣平臺餓了么、旅游OTA飛豬兩項業務合并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餓了么借助淘寶首頁“閃購”入口獲得新的增長動能;美團宣布啟動拼好飯“萬家品牌”和“百萬亮廚”計劃,將引入1萬家知名餐飲品牌進駐拼好飯,推動20萬拼好飯商家展示后廚環境。
新階段,規范市場行為、支持良性競爭,是外賣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應鼓勵和支持平臺企業比拼服務質量、比拼技術創新、比拼模式創新,用更優質的服務造福消費者;用數字化技術能力幫助中小商家高效經營、提高收入;乃至跳出既有的“外賣”框架,創造出更有效的平臺服務模式擴大消費。
外賣已經進入了存量市場競爭,“卷”也許是巨頭們不得不為之的選擇。但未來行業的發展,更需要在消費者短期利益與長期福祉、平臺擴張沖動與行業可持續性、市場活力與公平競爭之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