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快遞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啟動公示,聽取公眾意見。《規劃》提出,圍繞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打造具有標桿引領作用的大型快遞專業園區,全市快遞末端網點數量不宜低于3500個。
《規劃》提出,構建“雙核引領、六區聯動、多點支撐、五廊貫通、一帶協同”的空間格局。
其中包括,圍繞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打造具有標桿引領作用的大型快遞專業園區,形成全市快遞服務及相關產業集群的兩大聚核;依托順義空港、平谷馬坊、通州馬駒橋、大興京南、房山竇店、昌平南口六大物流基地,布局快遞分撥中心、快遞倉配中心;因地制宜布局若干快遞集中作業點及快遞區域分撥點,共同構成全市快遞基礎設施網絡;沿京開高速、京滬高速、京津高速、京港澳高速、京平高速打造快遞基礎設施貫通運作的主廊道等。
在設施數量上,《規劃》提出,全市共規劃快遞綜合處理設施約20處,包含快遞專業園區、快遞分撥中心、快遞倉配中心等;規劃快遞區域作業設施約100處,包含快遞集中作業點、快遞區域分撥點等。此外,還要重點結合居住區、商業區、高校等人口密集地區布局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包含快遞末端網點、快遞服務站、智能快件箱等,其中全市快遞末端網點數量不宜低于3500個。
《規劃》提出,在中心城區,充分利用閑置空間資源補齊快遞基礎設施短板,結合公共建筑靈活布局快遞末端服務設施,拓展快遞基礎設施建設渠道;在鄉村地區,依托鄉鎮中心區布局快遞區域作業設施,鼓勵農產品主產地建設快遞區域作業設施,利用村郵站、便民商超、村委會用房靈活設置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
《規劃》更加突出智慧綠色與立體互聯。其中包括,加強新技術設備和綠色節能設備的研發應用,引導快遞企業加大應用智能化技術裝備,推廣使用節能設備和新能源裝備;依托航空樞紐、鐵路貨場、高鐵車站探索立體互聯,支持城市軌道交通利用富余運力運輸快件,保障快遞服務安全性和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