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百億補貼推動的即時零售浪潮正在重塑中國電商格局,傳統快遞業務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與轉型挑戰。
2025年以來的外賣大戰,不僅是一場互聯網巨頭之間的流量爭奪戰,更是零售物流體系的重構序幕。阿里巴巴、美團和京東三大平臺投入數百億補貼,推動即時零售日單量從年初的約1億單猛增至7月的2.5億單。
這場競爭雖然因監管干預而逐漸回歸理性,但它已經深刻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預期,對傳統快遞業務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影響。
業務邊界逐漸模糊
外賣平臺通過“30分鐘達”的即時配送能力,直接沖擊傳統快遞的同城業務。數據顯示,2025年1月同城快遞業務量同比下降12.2%,而自2019年至2024年,同城快遞占全國快遞業務量的比例從17.4%驟降至8.9%。
這意味著,原本通過快遞運輸的生鮮、日用品、藥品等高頻剛需品類,正以每年超15%的速度轉向外賣平臺配送。
更值得關注的是,外賣平臺的“全品類戰略”進一步模糊了業務邊界。例如,美團閃購已覆蓋服飾、美妝、3C數碼等非標品,淘寶閃購通過“秋天第一杯奶茶”等營銷活動實現日訂單量破億,這些原本屬于傳統電商+快遞的業務場景,正被外賣即時配送體系快速替代。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同城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36.2億件,同比增長3.0%;異地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405.0億件,同比增長23.5%;國際/港澳臺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0.3億件,同比增長25.8%。
這一數據清晰表明,快遞業務的增長主要來自于異地和國際業務,同城快遞的增長明顯滯后。
與此同時,外賣業務的訂單量呈現爆發式增長。京東外賣2025年Q2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入駐品質商家超150萬家,截至二季度末全職騎手規模已突破15萬人。
而美團和餓了么的訂單量更是遠超京東,形成了明顯的頭部效應。各平臺競爭重點從單純的外賣配送轉向更為廣泛的即時零售領域。平臺近年來增速最快的業務已經不是餐飲外賣,而是本地商超外賣,這種轉變表明,平臺正試圖將傳統電商的核心品類納入即時配送范圍,直接侵蝕了快遞企業的業務基礎。
時效習慣的改變
在對即時性需要要求越來越高的市場,消費者已經習慣于分鐘級配送的服務預期。這種預期的形成,使得傳統的“當日達”甚至“次日達”服務顯得緩慢。
外賣平臺依托海量騎手與智能調度系統,構建了傳統快遞難以復制的即時配送網絡。以美團為例,其“超腦”即時配送系統每小時可進行29億次路徑規劃,平均0.55毫秒為騎手規劃1次路線,大幅縮短配送時長,這種“毛細血管式”的覆蓋能力,使得外賣平臺行成近場碾壓優勢。
外賣平臺對于下沉市場的滲透,通過駐店+商圈+全城的彈性運力模式,在三四線城市實現末端單量數倍增長,而傳統快遞在縣域的配送時效普遍滯后2-3小時。這種配送網絡的優勢直接體現在訂單處理能力上。2025年Q2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而美團和餓了么的訂單量更是遠超這個數字。外賣平臺通過眾包+全職的混合運力模式,構建起覆蓋更廣、成本更低的配送網絡。數據顯示,外賣騎手的日均配送成本比快遞員低30%-50%,且在惡劣天氣下的履約率更高,相比之下,快遞企業的配送網絡在即時性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消費者對即時配送的依賴已從餐飲延伸至日用百貨和藥品等多元場景。快遞企業普遍采用"一日兩派"的固定頻次與集單配送模式,導致末端時效存在天然瓶頸。
即時零售對快遞的沖擊與機遇
即時零售對快遞業務的侵蝕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品類拓展、消費習慣改變和速度優勢。
水果生鮮、飲料酒水等品類最適配即時零售。這些高價值商品正是京東物流亞洲一號倉的重點品類,如今卻正在被即時零售平臺分流。
消費習慣方面,消費者從“囤貨采購”轉向“即時滿足”。業內有關消費調查顯示,“95后”人群更加注重配送速度,超過50%的“95后”消費者希望在購物當天收貨。
速度優勢是最明顯的沖擊。“次日達”基本已經是傳統電商的極限,而即時零售卻可以將時間縮短到半個小時。這種速度優勢正好迎合了現代消費者對即時滿足的需求。
然而面對即時零售的沖擊,傳統快遞企業正在多維度布局。
京東完成對達達的私有化收購,并大力招募全職騎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京東外賣全職騎手規模突破15萬人。京東還通過構建高端電商物流供應鏈體系,已實現主要城市半日達,但這一優勢在即時配送面前被削弱。
同時快遞行業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在覆蓋廣闊的地理范圍、處理大宗商品以及提供經濟高效的跨區域物流方面,快遞服務展現出獨特的競爭力。此外,快遞在長距離運輸和批量訂單上的成本優勢,與即時零售的本地化、小件配送形成互補,滿足了不同場景下的消費需求。這種多樣性確保了在時效習慣變遷的背景下,快遞行業依然能維持其核心地位,為整體物流生態提供穩定支撐。
共存而非替代
即時零售是否會完全替代傳統快遞?短期內即時配送不會動搖快遞市場基本盤。但長期來看,高價值商品的跨區域配送可由同城配送補充,未來可能會形成一種分層配送體系:即時零售滿足30分鐘內的急迫需求,同城快遞滿足2-4小時的需求,傳統快遞滿足次日達及更長時間的需求。
快遞行業進入效率與服務競爭階段,需升級運作模式。頭部企業如順豐、京東、中通等憑借空運能力、供應鏈、無人化等高階資源仍具競爭力,僅依賴傳統快遞服務的公司面臨風險,可能在行業轉型過程中率先遭遇危機。
外賣侵蝕快遞這一現象已在市場中初現端倪,但快遞企業也在積極應對,通過自身優勢的發揮和策略調整,努力抵御外賣平臺的沖擊。未來,外賣平臺與快遞企業將在融合與競爭中不斷發展,市場格局也將隨之持續演變,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消費者,將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個性化的配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