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團在上海召開了外賣行業高質量發展懇談會。這是美團今年舉辦的第21場外賣商戶的相關會議。
從2024年開始,美團組織多輪外賣懇談會,包括算法改進、騎手配送機制、商家生態建設等。
第一財經了解到,此次會議上,不同體量的商家談及了在此次補貼大戰中承受的壓力。
對于連鎖品牌商家而言,補貼大戰更大的影響在于后續能否恢復原來的價格體系。某頭部茶飲品牌外賣業務負責人在會上表示,外賣大戰的非理性補貼帶來了“虛假繁榮”。
“我們平時實付價20元一杯左右,但現在補貼后用戶只需幾元就能買到一杯,等補貼沒有了,很多人就不喝或者減少消費。”他表示超低價也改變了消費習慣和認知,補貼減少后客單價、訂單量雙降,很難恢復正常價格體系。
上海本地餐飲品牌“鵝佬柒鋪”目前在市內有30家線下門店,品牌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的價格戰讓經營壓力陡增,“一是用戶價格敏感度變高,訂單集中在低價引流款,今年我們每單到手率下降15%;二是高端品牌也在打價格戰,原本不在一個價格區間的商家,降價之后也和我們激烈競爭。”
也有商家被迫加入了外賣大戰。某全國連鎖米粉品牌的外賣運營總監表示,近期受補貼影響,外賣客單價從25元銳減至10多元。“別的品牌補貼后,訂單漲得非常厲害,我們不補貼連老用戶都會流失,只能被迫加入價格戰。”
此外,大規模補貼帶來的訂單波峰,也加大了門店一線員工的工作壓力。上述茶飲品牌外賣業務負責人舉例說,正常某個門店如果外賣訂單在100單左右,需要2個員工。如果訂單翻倍,人手也得跟著翻倍,“但問題是我沒法判斷翻倍的訂單是不是常態,萬一后面補貼停了,訂單減少,多出來的人力成本就覆蓋不了。”因此,在目前補貼不確定性較高、日常訂單波動較大的情況下,門店對于人力安排偏保守,也導致現有員工勞動強度直線上升。
補貼大戰下,小商家的脆弱性更加凸顯。上海楊浦的一家茶飲品牌“老中醫喝冰飲”老板稱,目前店內客單價降低7、8塊,利潤大幅減少。“我們小商家采購議價能力弱,加上我們原料都是每天現做,成本高,打價格戰肯定吃虧。”
同樣位于楊浦的老牌湘菜館“湘滬一家人”老板稱,從今年3月份起,客單價下降了10元。“我們的特色是現炒,不用預制菜,本來人力和材料成本就高,如果客單價再這樣下降,就沒有多少利潤了。”
對此,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員袁哲認為,目前社會焦點更多關注補貼戰下大型連鎖品牌的銷量上漲,但對于高單價的品質商家和中小商家而言,價格戰的影響主要是消極的。“原價10元和30元的咖啡,每單同樣補貼9元,前者幾乎等于免費,會虹吸后者相當一部分客源,走中高端路線的商家生存空間因此被壓縮;其次,哪怕補貼成本全部由平臺承擔,頭部大品牌因為能更好應對激增單量,收益也會更高。”袁哲建議,平臺資源分配要更精細化,為不同體量的商家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維護行業生態的多元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