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正在人工智能領域悄然發力。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近期拼多多在其官網密集上線多個大模型崗位,這意味著,至少在垂直電商行業的大模型研發領域,拼多多已有相關團隊和業務布局,國內電商、跨境業務均有涉及。
記者就拼多多是否正自研電商垂直大模型以及其AI方面的進展向拼多多方面發去采訪需求,截至發稿未獲官方回應。
拼多多低調布局 AI,聚焦電商核心場景
據拼多多官網顯示,其最新的社招技術崗位中,出現了機器學習平臺工程師、多模態算法工程師、跨境搜索推薦-大模型Infra架構工程師、大模型應用工程師和大模型算法工程師等多個崗位。
從正在招聘的崗位職能觀察,拼多多提到,大模型用開發工程師要負責拼多多核心電商搜索、推薦、商業化場景大模型AIGC算法的開發與優化,支持業務場景(如AI交互式對話搜索,智能導購,圖文創意生成、數字人等)高效落地;探索大模型在電商推薦、搜索、廣告投放等場景的落地,推進技術、產品、數據的閉環協同。
社交媒體上,通過拼多多 AI 產品經理面試的網友分享稱,拼多多在招聘 AI 產品經理時,重點考察候選人在電商核心場景對 AI 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結合業務場景的 AI 產品通用能力,并且極為看重成本、效率和商業結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財務數據顯示,從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拼多多研發投入持續攀升。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研發支出達37.8億元,同比增長31.9%;2025年第一季度為35.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0%。進入2025年,在整體利潤承壓的背景下,第一季度研發支出達35.8億元,同比增長40%;第二季度達35.9億元,同比增長23.5%。利潤承壓的情況下,拼多多的研發投入仍在增長。
不過,拼多多在研發投入的把控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節奏。盡管研發金額快速增長,但其研發占營收比重始終穩定控制在3%-4%區間,2025年一季度為3.74%,二季度為3.4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騰訊在2025年Q2的研發投入高達202億元,占比超 10%;阿里的研發投入為157億元,占總營收比重6.3%,無論是絕對值還是占比,拼多多都遠低于這兩家互聯網大廠。
上海市人工智能技術協會核心專家、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分析指出,拼多多的 AI 布局極為低調,主要圍繞下沉市場的低價策略展開。
在田豐看來AI 投入重點聚焦于營銷算法,比如經典的“砍一刀” 機制,以及深入的用戶行為分析,通過精準的數據驅動,實現白牌商品的高效推薦,提升商品轉化率。由于拼多多商業模式相對較輕,其 AI 應用更傾向于 “工具化”,致力于通過 AI 優化核心業務流程,提升運營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貼合需求的商品推薦,從而鞏固自身在下沉市場的競爭優勢。
阿里、京東、拼多多 AI 戰略路徑分化
作為國內電商行業的三大巨頭,阿里巴巴、京東與拼多多在 AI 戰略布局上呈現出鮮明的差異化路徑。
阿里巴巴將 AI 視為 “科技第二曲線”,構建起 “基礎設施 - 大模型 - 全場景應用” 的三層 AI 體系。早在 2023 年 9 月,阿里 CEO 吳泳銘便提出 “用戶為先、AI 驅動” 的戰略,明確 AI 的核心地位;今年 2 月,阿里進一步宣布未來 3 年投入超 3800 億元用于云計算與 AI 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金額已超過過去十年投入總和。
在中間層,阿里以通義大模型為核心引擎,通義千問具備 “全尺寸、全模態、多場景” 的開源生態;應用層,阿里打造多入口 AI 服務矩陣,推動生態全面智能化:To B 端,釘釘作為企業級 AI 入口,提供智能會議、信息處理、業務流程自動化等功能;To C 端,夸克升級為智能搜索與應用平臺,通義 App 面向大眾提供模型交互服務。此外,AI 還深度融入淘寶、天貓、菜鳥、高德、餓了么等核心業務,從電商精準推薦、物流路徑優化到本地生活服務調度,實現全場景賦能。
與阿里的 “全棧布局” 不同,京東的 AI 戰略緊密圍繞供應鏈與物流核心優勢,走 “軟硬一體” 的實用主義路線。
今年 7 月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京東將言犀大模型升級為 JoyAI 體系,同時開源企業級智能體框架 JoyAgent,并啟動 “百億機器人加速計劃”,推動 AI 技術在制造、物流等實體場景落地。
在需求端,京東通過 AI 優化搜推體系、探索 AI 導購功能,更精準地識別與激發用戶需求,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在供給端,京東為商家更新 AI 工具,同時用 AI 提升自營采銷在尋源、選品、定價等環節的效率。
“我們也將基于京東獨特的供應鏈優勢和積累,開發AI智能體,幫助采銷、提升人效。”京東CEO許冉在今年 5 月一季度業績會上明確表示,我們認為京東自己的供應鏈場景是非常多的,這天然地為AI在零售和供應鏈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很合適的土壤,這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機遇,讓我們能將AI的應用滲透到業務的每一個環節,從而幫助我們驅動收入和利潤的長期增長。
上海市人工智能技術協會核心專家、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分析指出,三大巨頭的 AI 戰略差異,本質是商業模式與核心優勢的延伸:阿里依托阿里云的技術底座與規模化研發投入(年投入超千億),形成 “技術 - 商業” 閉環,重點布局基礎設施與技術輸出;京東則聚焦供應鏈智能化,將 AI 作為內部降本增效的工具,與其重資產、重時效的定位相符;拼多多則需在全球化進程中探索 AI 的差異化價值。
田豐進一步預測,未來三家企業的 AI 路徑將進一步分化:阿里可能持續擴大技術輸出,強化 “科技服務商” 角色;京東深化供應鏈與物流的 AI 賦能,鞏固品質零售優勢;拼多多則需結合跨境業務特點,尋找 AI 在全球供應鏈、本地化服務中的獨特應用場景,形成與阿里、京東的錯位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