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黑龍江五常市的地圖鋪開,200余個村屯就像散落的珍珠,星羅棋布。如何將它們用一張快遞服務網絡串聯起來?韻達黑龍江五常網點負責人付金紅,給出了一個最堅實的答案:用雙腳。
過去幾年,付金紅和公司管理團隊,沒事兒就往村屯里跑,成功讓韻達的服務網絡覆蓋了當地一半的行政村,并建起了40余家直營的村級門店驛站。
“成天坐在辦公室里,光靠想,是想不出答案的。”付金紅說話帶著東北味兒,聲音不高,但特別實在,“你不親自下去,跟開小賣部的王大姐、李大哥聊聊天,你永遠不知道他們需要啥。”
韻達進村,小賣部里也能取包裹
付金紅的突破口,選在了村里的小賣部。
在農村,小賣部是信息中心,也是社交廣場。付金紅的想法是,把韻達村級服務站點“嫁接”到小賣部上。
“門店驛站+小賣部”模式,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難。起初,不少小老板直擺手:“姐啊,我這賣點油鹽醬醋挺好,摻和快遞那活兒,又占地方又麻煩,圖啥?”
“圖啥?”付金紅不急,拉著他們算了一筆賬:“你想,村民來取快遞,是不是得進你店里?順手買包煙、帶瓶醬油,這不就是生意?我再幫你們對接上社區團購,快遞帶來的流量,正好變成你的客流量。”
就這樣,一家家韻達村級門店驛站建了起來。更重要的是,付金紅的承諾不止于“扶上馬”,更在于“送一程”。她深知,讓一個站點“活下去”,比建起來更重要。
“我們協助村級站點做社區團購,增加額外收入。”這句話背后,是付金紅一遍遍的耐心指導、手把手對接資源。“如今,我們韻達每天進村的包裹量穩定在2000余件。”
韻達搭橋,五常大米香飄全國
快遞能送到村里了,村民生活更方便了。但對付金紅來說,這恰恰是新的開始。“快遞不光要運進來,還要把村里的好東西銷出去。”
付金紅的目光,落在了當地特產——五常大米上。
每年金秋十月,當稻田被染成一片金黃,一場特殊的“豐收戰役”便在各個村莊打響。山河鎮萬寶山村的韻達門店驛站負責人張磊,對此感受最深。村里的年輕人對著手機直播賣米,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過去,打包、發貨是他最頭疼的環節。
“現在不怕了!”張磊說,“旺季的時候,五常韻達會專門派車派人下來,幫我們一起打包、裝車。一天寄個近百件、幾千斤五常大米,發往全國,輕輕松松!”
為了讓這些“熟人生意”做得更穩,付金紅給村級服務站點吃了定心丸:進村包裹不納入網點日常考核,并額外給予派費補貼,還有服務考核兜底。
“村里做的都是熟人生意,服務好不好,一傳十、十傳百,口碑就是命脈。”日常,付金紅還會定期組織村級服務站點負責人開展線上服務培訓,教大家怎么規范服務,怎么熱情待人。
采訪的最后,問她下一個目標是什么。她望向窗外,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熟悉的黑土地,眼神明亮而堅定:“繼續跑,穩扎穩打,把剩下的村子也都覆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