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暫停前夕,多國暫停向美發送包裹。各國郵政公司紛紛表示,目前美國海關政策不明,給全球物流帶來“重大影響”。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專家認為,美國政府取消“小額豁免”的做法“只算小賬,不算大賬”,短期來看美國消費者將受到沖擊,長期來看,加征關稅將推高美國通脹,并進一步影響美國經濟。
多國暫停向美國發送包裹
8月29日起,美國將暫停小額包裹關稅豁免,全球多國郵政宣布暫停向美國郵遞包裹。美媒稱,這不僅給全球物流運輸帶來混亂,還意味著美國消費者將無法及時收到包裹,甚至可能需承擔80美元或更高的關稅。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23日報道,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等十多個歐洲國家的郵政運營商已表示,在明確如何應對美國關稅政策之前,暫停部分對美包裹郵遞業務。據德國《南德意志報》報道,自22日起,德國郵政和DHL將不再接收商業客戶寄往美國的包裹,只有價值不超過100美元的私人禮品包裹才能運往美國。比利時郵政自上周六起暫停向美國郵遞包含貨物的包裹。法國郵政也在聲明中稱,25日起將暫停向美國寄送包裹,價值低于100歐元的私人禮品包裹除外。
在亞洲,印度郵政部門決定自25日起,暫停寄往美國的包裹服務(價值不超過100美元的信件、文件和禮品除外)。韓國郵政表示,停止接收寄往美國的航空包裹并暫停部分特快專遞服務,新加坡郵政也將從8月25日開始暫停相關業務。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道,澳大利亞郵政已暫停部分美國貨運服務。
代表53家歐洲郵政機構的歐洲公共郵政運營商協會(PostEurop)表示,距離美國新政策生效僅剩數日,仍有諸多問題懸而未決。在一份聲明中,PostEurop稱,“一些涉及關稅征收、如何與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協作的關鍵問題,仍缺乏明確信息。”
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做法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小額豁免”一詞源于拉丁語,意為“微不足道的事物”。20世紀3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對小額包裹實行關稅豁免。1993年美國政府將關稅起征點調整為200美元,2016年奧巴馬執政期間,又將起征點提升至800美元。美國政府今年5月終止了針對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小額豁免”政策,7月又宣布從8月29日起,將這一政策擴展至所有國家,這意味著寄往美國的大多數小額包裹將被征收關稅。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作為一項重要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小額豁免”在美國運行了近1個世紀,促進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并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大量生活成本。美國政府取消這項政策,并全面加征關稅,歸根到底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做法。
“只算小賬、不算大賬”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的數據顯示,過去10余年,運往美國的“小額豁免”包裹數量和總價值都顯著增加。2015年進入美國的“小額豁免”包裹數量約1.39億件,2024年增加到超13.6億件。霍建國說,“小額豁免”包裹爆發式增長折射出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大量包裹通過電商平臺直接郵遞給美國消費者,讓其享受到全球制造業發展的紅利。
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學者發表的論文,美國最貧困地區的跨境直郵消費中有73%屬于“小額豁免”,每年幫消費者節省約110億至130億美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曾表示,跨境電商具有效率高、到貨快、費用低的獨特優勢,是國際貿易創新發展的重要趨勢,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美國對小額包裹關稅政策進行破壞性調整,將嚴重影響美國消費者的利益。
霍建國告訴記者,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的做法“只算小賬、不算大賬”。他分析說,對小額包裹加征關稅短期可能會增加財政收入,緩解債務壓力。但是,這種做法不但增加了民眾的生活成本、影響消費信心、擾亂全球產供鏈合作,還將推升通脹,長遠來看影響的是美國經濟的整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