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浙江杭州、衢州等多地機關干部體驗送外賣、送快遞之后,揚州的干部也穿上外賣服、騎上電動車進行了“沉浸式調研”。
澎湃新聞從江蘇揚州高郵市相關部門獲悉,近期,高郵市委社會工作部工作人員方青橋花了一個月時間,兼職做外賣員,最終將這段“臥底”經歷寫成一份帶有“體感溫度”的調研報告。報告建議,設立“異常天氣補貼”,讓騎手在暴雨天多一份保障。同時,建立更暢通的申訴渠道,讓每一個被誤解的騎手有處說理、有人撐腰。
據《揚州日報》報道,這場特殊的體驗,緣于今年8月高郵市委社會工作部召開的一場新就業群體座談會。會上,當工作人員詢問外賣小哥有什么訴求時,在場的小哥們紛紛表示:“現在挺好的,沒什么特別訴求。”
“是真的沒有訴求嗎?”會后,方青橋提出申請,經單位批準后,注冊成為一名外賣騎手。工作之余,他利用早中晚時間體驗送外賣工作,以身入局感受外賣騎手的酸甜苦辣。
然而,外賣員的工作并非想象得那么簡單。據報道,最讓方青橋難忘的是,一天凌晨,為了準時把餐食送到,他趕路時磕到路牙,連人帶車摔倒在地,腿上蹭掉一大塊皮。“當時傷口火辣辣地疼,餐盒摔得稀爛,還要自己賠付。那一刻我坐在路邊,看著手機上的賠償通知,真切體會到了在算法與時間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滋味。”方青橋說。
在一個月時間里,方青橋跑了上百單外賣,手機里存下37條與騎手的聊天記錄、21張街頭照片、16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回到辦公室,他重新審視“新就業群體關愛方案”,發出感嘆,“這100單讓我明白,政策的溫度不該只停留在紙面上。只有真正經歷過他們的經歷,焦慮過他們的焦慮,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溫度的政策。”
“知屋漏者在宇下”。近年來,包括開網約車、送外賣在內的新型靈活就業方式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就業蓄水池,但由于其形態較“新”,怎樣增強權益保障的針對性,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成為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為此,全國多地陸續進行探索,安排機關干部沉浸式體驗外賣員、快遞員的工作。
據《浙江工人報》9月9日報道,自2023年起,杭州市總工會干部周杰開始親身體驗當騎手,兩年來,他陸續在4個外賣平臺跑了1000多單。其間,他經歷過雨天路滑摔傷肩膀,不僅要擔心超時罰款,還要在就醫時琢磨如何報銷醫藥費;曾在昏暗的老小區里摸索著尋找樓幢,體會過超時的提醒聲與找不到樓棟的焦急與無助。“不能光發現問題,還得去解決問題。”兩年跑單經歷,讓周杰深刻體會到了外賣行業的艱辛,更讓他對工會服務方式有了全新思考: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里制定”,要貼著小哥的需求“量身定制”。
為此,周杰參與推動了2023年底杭州市總工會報送市政協工會界別的提案——《關于完善公共配套設施服務助力提升外賣小哥配送時效的建議》,其中提及,在商場主要出入口增設區域分布指向圖,在小區出入口增設樓幢分布圖、在單元樓顯眼位置加裝熒光樓幢單元號;打造非機動車“禮讓右轉道”文明城市新品牌,助力小哥安全文明配送等。
浙江衢州同樣也在行動。為加強和改進工會工作,衢州市總工會及下屬單位近期選派11名人員進駐外賣、網約車、快遞等多家新業態企業,參加為期兩周的全脫產體驗活動。
不久前,衢州市教育工會工作人員高翔體驗了外賣小哥的工作。據《浙江日報》報道,過了午餐訂單高峰期,高翔看到快遞驛站里雖然有沙發、凳子,但是數量有限,且容易被人員頻繁進出打擾。“驛站能否增加一些休息間和行軍床,讓外賣小哥工作后能夠有個安靜休息的地方?”他一一記錄問題和建議,向上反映。
蘇州的動作同樣備受關注。今年1月起,該市在全市范圍內部署開展“換位跑一次”行動,相城經開區安排了包括張亥秋、王銘科在內的7名機關干部脫產兩周,全流程沉浸式體驗網約車司機、快遞配送員、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群體崗位。
其中,作為相城經開區社會事業局副局長,“85后”張亥秋體驗的是外賣員一職。兩周外賣騎手生活后,張亥秋寫下了4000多字的心得體會。他在體驗日記中寫道,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好多社區的“暖蜂驛站”并沒有派上用場。
“暖蜂驛站”是專為新就業群體打造的休憩和服務場所,張亥秋在送貨過程中留意到,盡管驛站的設施配置齊全,為新就業群體提供了WiFi、熱水、充電等服務,但因為選址的原因,使用率并不高。收到改進建議后,相城經開區第一時間在配送小哥較為集聚的地方新增了“暖蜂驛站”,并在周邊設置“外賣騎手停放區”。
“領導干部體驗送外賣”的新聞被報道后,總能引發輿論熱議。“潮新聞”客戶端曾對此發文評論稱,沉浸式的身份代入,不僅“換”來機關干部的新視角,也“跑”出工作革新的好思路。
“只有親身經歷,才有切身體會,才能了解到最真實的情況。領導干部們體驗送外賣后,那一份發自肺腑的‘感同身受’,最為動人,也最為可貴。”文章說,因為“感同身受”在前,方有“推己及人,反求諸己”。“感同身受”,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是改變現實、追求美好的重要起點。“不做‘官老爺’,要當‘勤務員’,離不開這樣的‘感同身受’,看到群眾的‘急難愁盼’,更好地為群眾服務,讓政府出臺的政策和制度,更有人情味,‘民生含量’更高,都需要‘與群眾共情共鳴’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