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任丘的社區街頭,圓通媽媽驛站的門前總是格外熱鬧。清晨,快遞小哥忙著整理剛從洗護工廠送回的潔凈衣物以及待取的快遞;午后,居民們拎著待洗的羽絨服來取快遞;傍晚,快遞車滿載著待洗衣物駛向專業洗護工廠。這種“快遞+洗護”的創新組合,正在重新定義社區服務的邊界。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源于任丘分公司負責人劉金鵬的一次大膽嘗試。
“當時我們都快撐不下去了。”回憶起2023年初的困境,劉金鵬依然記憶猶新。彼時的任丘分公司正面臨著許多快遞驛站的共同難題:單一的收件派件業務撐不起房租與人工成本,驛站經營者在“壓縮開支”與“保證服務”之間左右為難。
與此同時,劉金鵬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居民對專業洗護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每到冬天,總有居民來驛站詢問附近有沒有靠譜的洗衣店。
這個發現讓劉金鵬眼前一亮。“既然居民有需求,我們又有網點優勢,為什么不把兩項服務結合起來,讓驛站不止是驛站?”2023年6月,他帶領團隊開始了“洗護館+驛站”模式的探索。當年11月,首批3家“洗護+驛站”門店正式開門迎客。
轉型的路從來不是坦途。面對重重困難,劉金鵬沒有退縮。“要么創新求變,要么坐以待斃。”最開始,選址成了最大的坎,既要方便居民取件,又要適合開展洗護業務,這樣的地段往往房租不低,業務增加的同時可能面臨人手不夠用等,許多想加入的驛站經營者望而卻步。“不能讓好想法卡在錢上。”劉金鵬當即決定,分公司從派件補貼到設備支持,全方位為驛站減負。那些曾經猶豫的驛站經營者漸漸放下顧慮,跟著公司一起“闖新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個月的磨合,新模式逐漸顯現出優勢,實現“1+1>2” 的融合。對居民來說,取快遞時順便送洗衣物,取衣服時又能捎回網購的日用品,省去了來回奔波的麻煩;對驛站來說,不用額外增加太多投入,只需店員多學一項收衣技能,每月就能多增收1000到3000元,曾經的 “生存壓力” 變成了 “增收動力”。
在模式初見成效后,劉金鵬又馬不停蹄地推動技術升級。他引入5輛無人配送車,實現快遞與洗護衣物的智能配送;安裝自助快遞柜,讓取件不再受時間限制,店員也有了更多精力招呼前來送洗衣物的居民。
這些改變,不僅讓成本降了下來,更讓服務的觸角伸得更長。曾經需要兩個人忙到團團轉的驛站,現在一個人就能從容應對;曾經擔心“洗不起”的居民,現在發現家門口的洗護價格實惠又放心。有商戶反饋:“圓通不僅快遞送得快,連洗護都這么貼心,現在發貨、洗衣服,找他們一家就夠了。”
從最初的3家試點到如今的33家門店,劉金鵬帶領團隊用一年時間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轉型升級。但他并不滿足于此,“年底前我們要擴展到60家,還要嘗試疊加更多便民服務。”在愛琢磨、敢嘗試的劉金鵬看來,創新永無止境,“只要居民有需求,我們就想辦法去滿足”。
這場始于生存壓力的創新實踐,如今已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樣本。它告訴我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唯有創新發展才能解決當下和未來的問題,唯有創新發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