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貨運樞紐作業質量、數智發展、快速調度問題嚴重制約物流效率;現在,我們靠的是精確到毫秒的數據及標準化控制實現能級躍升。”10月11日,在由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主辦、湖北省標質院承辦的第56屆世界標準日宣傳活動上,鄂州樞紐信息系統管理高級工程師李孝軍揭秘了鄂州花湖國際機場如何用“標準”這把鑰匙,打開全球物流新格局。
在花湖國際機場75萬平方米的轉運中心內:智能分揀系統以2.7米/秒的速度精準運行,分揀準確率高達99.99%;52公里長的自動化分揀線,每小時處理包裹量超28萬件;12個裝卸島全部實現標準化操作和數據采集。
每天經武漢天河機場和光谷前置貨站轉運至鄂州花湖機場的貨量超4000噸,標準化作業使鄂州機場公共國際貨站的保障能力提高了30%以上,真正實現了“貨到即走”。憑借花湖機場,湖北正由“九省通衢”向新時代“九州通衢”加速邁進,由“貨到漢口活”向“買全球、賣全球”加速跨越,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優勢更加凸顯。
這一切是怎么實現的呢?一個關鍵點,那便是建立標準。“我們依托順豐集團,深度參與研制了《超大型航空貨運樞紐協同調度系統建設指南》《物流中轉場視頻監控布局規范》《超大型航空貨運樞紐分揀管理系統建設指南》等多項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李孝軍介紹,基于這些標準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讓花湖機場有了“中國方案”,精準完成每立方米0.9噸的極限裝載,單人單夜打板量突破1.2噸,支撐起單日5000噸的貨郵吞吐量。
與此同時,機場全面采用IATA國際標準,實現與全球主要樞紐的“無縫對接”,2025年度日均航班數已突破62架次,提升航班容量20%;建立符合WCO數據模型的標準報文系統,與15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互聯互通,將國際轉國際貨物通關轉運時間縮短至5小時。
作為亞洲首個、全球第四大貨運樞紐,每天不僅有大量泰國榴蓮、挪威三文魚等國際貨物在鄂州花湖機場中轉,鄂州的螃蟹以及潛江的小龍蝦等貨物也從這里發往全國。現在,北美車厘子從采摘到武漢超市只要36小時,光電子元器件可通過41條國際航線直達全球。標準聯通讓貨物中轉較傳統模式效率提升60%,助力湖北打造世界級物流通道。